2010年8月10日

定期定額解惑 四點切入

定期定額解惑 四點切入

【經濟日報╱Buffettism】
定期定額是常見的基金投資策略,但投資人往往對這個策略了解不夠清楚,有四個想法,可以更了解定期定額。一、選擇哪天扣款沒差。二、未必只能每月投資。三、依狀況調整扣款金額。四、無法降低風險。

一、選擇哪一天扣款其實沒什麼差異

定期定額有申購金額下限,大約是每個月3,000元或5,000元,增加則用千元為單位,所以投資人只能選擇每個月扣款3,000或4,000元,不能選擇數字看起來吉利的6,600元。

一般會提供三個扣款日期讓投資人選擇,例如每個月6、16、26日。許多投資人會煩惱,選哪一天會不會有差異?

經過學術研究證實,在中、長期投資尺度下(超過三年),選擇哪一天扣款並不會有顯著的差異,所以其實投資人可以選擇發薪日之後最接近的扣款日期即可。

二、定期定額未必只能每個月投資

有投資人選擇的是指數股票型基金(ETF)這種交易所掛牌的基金,較少通路提供定期定額的被動扣款申購機制,購買也大多要以張為單位,不然就得買零股湊成每個月3,000或5,000元,很麻煩。這種情況又該怎麼辦呢?

研究證實長期投資時,無論是每個月、每一季甚至是每年才購買一次基金,報酬也不會有顯著差異。以1926到2005年投資美股為例,不同時間尺度的年化報酬率分別為11.46%(每月扣款)、11.40%(每季扣款)、11.43%(每年扣款)。所以如果投資的是定存股或ETF,其實也可以每一季或每一年定期定額投資。

三、依通膨與薪資成長調整扣款金額

不少投資人不知道長期定期定額也要不斷調整或檢視。因為通膨因素,1980年時,3,000元購買力會相當於現在的6,763元,也就是如果一位投資人從1980年開始每個月定期定額投資3,000元,30年後的現在,投資金額要維持相同購買力,要變成每個月扣款6,763元。

定期定額投資金額若不隨通膨調整,投資的總資產在購買力上會被通膨削弱,投資人應該每隔一段時間就調整定期定額的扣款金額,可以參考每年公布的物價指數或是根據自己的薪資成長而調升。

四、定期定額無法降風險或提高報酬

許多投資人對定期定額策略有誤解,認為定期定額可以降低風險,但其實定期定額只能取得平均成本。

以台股為例,目前的10年線大約在6,700點左右,這也就是過去十年投資台股的平均成本。

若以波動來表示風險的話,定期定額策略並無法降低台股本身的波動,就無法降低風險。此外,系統性風險無法分散,非系統性風險也無法透過定期定額降低,而是要透過多樣化的配置來分散,定期定額本身並不是以降低風險為主要目的的策略。

投資市場的趨勢分成長期向上、長期盤整以及長期向下三大類型,定期定額只有在長期向上的市場才有比較好的報酬,最佳代表是20世紀的美股市場。如果投資日本股市這種失落了20年的股市,即使採用定期定額,報酬率也是相當難看。

台股最近20年在3,000點至萬點間的範圍內起伏,定期定額投資這種長期大範圍盤整的市場,只能取得長期平均價格,然後以賺取股息為主。

畢竟若20年來長期定期定額投資台股,取得約6,500點的平均價格,就算賣在1萬點,不算股息以及股息再投資,資本利得的年化報酬率也才2.2%而已。

(作者是學術研究人員,經營「USA STOCK」部落格,並為BBS站批踢踢的CFP版版主,以指數型投資與價值投資為寫作主軸,熱愛研究台灣與美國的ETF與共同基金。)

Comments:大家一定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其實就是自己寫的文章還要有comments,因為其實並不是原文照登,所以還是要說上幾句。原本的題目是「定期定額策略所少為人知的幾個特性」,不過後來改的這個題目還不錯。而我原文只有寫ETF,但是刊登出來之後則變成是「指數型股票基金(ETF)」,這是有問題的,不過剛好我下一篇文章會討論到這個,因為ETF其實並不一定是股票基金,也有債券基金或商品基金阿!也不一定是指數型的基金,因為也有追蹤期貨價格的或是主動管理而不被動追蹤指數的ETF,所以ETF最好的中文譯名還是用「交易所掛牌基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