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31日

美股本益比指標 恐失靈

【經濟日報╱編譯余曉惠/綜合外電】
2010.08.31 03:04 am

華爾街日報報導,經濟前景混沌不明,企業未來獲利充滿變數,使得美股本益比直直落,變得愈來愈不具參考性。

本益比是衡量股價合理性的參考指標,由價值投資專家葛拉罕(Benjamin Graham)與多德(David Dodd)提倡,1930年代起漸受重視。

一般而言,一家公司的獲利成長愈穩健,股價就會上揚,本益比也較高。

然而,儘管美國企業第二季獲利紛傳捷報,甚至比市場的預期平均高出10%,這個月來股價卻反而下跌5%。

另一方面,美股的平均本益比也如自由落體般下墜,一年來大跌約35%,是自2003年以來最糟的一年來表現。根據過去12個月的獲利表現,美股本益比為14.9倍,低於去年11月的23.1倍;而據未來12個月的獲利預期,美股本益比為12.2倍,低於5月的14.5倍。

經濟不確定性是解釋此一罕見情況的原因之一,歐洲金融危機和美國可能陷入通縮,使得分析師爭相下修2011年的企業獲利預期,但各家看法差異極大。

花旗集團全球市場首席美股策略分析師列夫柯維其表示:「市場擔心的不只是經濟趨緩,還害怕更壞的情況發生。人們在投資前希望能掌握情勢。」

華頓商學院金融系教授西格爾(Jeremy Siegel)說:「股票的價值在未來的獲利表現,但這當中隱含不確定性。不確定愈高,本益比就會愈低。」

本益比用來衡量股票價值的重要性,也開始受威脅,因為當企業獲利和經濟預估的可信度降低時,投資人下交易決定就會更仰賴全球的經濟情勢,企業本身的表現退居其次。

這個發展恰與歷史相互呼應。在經濟不穩定的時代,投資人多半專注於廣泛的經濟議題,本益比則通常下滑,重要性也降低。1930年代陷入通縮時,本益比曾大幅下挫,二戰後的1949年更觸及5.9的歷史低點,在通膨肆虐的1970年代末期也不到7。

此外,10年前崛起的指數股票型基金(ETF),引進了一籃子股票的交易方式,加上電腦交易系統重要性提高,使得投資人愈來愈仰賴總體經濟數據,甚於對個別公司的基本面分析,都是拉低本益比重要性的原因。

【2010/08/31 經濟日報】

※原文報導:The Decline of the P/E Ratio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