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7日

共同基金投資人賺到的遠比想像中還要少非常多

DALBAR's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Investor Behavior是DALBAR這家公司每年三月都會出版的一份報告,簡稱QAIB,過去將近二十年持續不斷觀察共同基金投資人的買、賣、轉換等進出共同基金市場的行為,然後發現平均下來基金的投資人賺到的錢明顯比基金的績效報告還要少很多,而且每年都維持一樣的結論,不曾改變。QAIB使用的資料來自於ICI、S&P、Barclays等單位,從1989年元旦開始,一直到每年的年底,以2010年三月出版的年份報告為例,就是到2009年12月31日,而這份報告在2009年正式累積超過20年的資料,因此已經可以算是相當有說服力的報告。由於2008年正逢金融海嘯,因此該年的報告相當具有指標性,以下便以2009年發表的報告做介紹,而對2010年報告有興趣的,也可以自行閱讀。


過去20年,S&P 500的年化報酬為8.35%,綜合債券的年化報酬為7.43%。但由於2008年的金融海嘯,所以股市在十年、五年、三年和一年的報酬都是負的。如果投資人從20年前買進持有S&P 500的指數型基金以及Barclays綜合債券指數型基金,那麼將會獲得分別8.35%與7.43%的年化報酬。

然而,如果從基金的進出實際資料進行模擬之後,結果卻發現過去20年來持有股票基金的投資人竟然只獲得1.87%的年化報酬,而固定收益基金的投資只有0.77%,即使有資產配置,結果也一樣悽慘,只有1.67%。而這樣的績效,甚至跟不上通膨2.89%!

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以過去15年的QAIB報告,發現了這主要是因為投資人做了錯誤的決定所造成的。因為當股價下跌的時候,投資人就恐慌而賣掉基金,股價上漲時又貪婪不斷買進基金,結果買高、賣低,報酬當然難看。

DALBAR於是利用投資人的進出場情況而計算出一個「答對比例」(Guess Right Ratio),也就是當時的買賣決定,事後來看有多少比例是對的(低買、高賣是對的,高買、低賣是錯的),而上圖就是過去20年的情況。當答對比例超過50%,表示平均而言,市場上的基金投資人是賺錢的,所以20年中有14年是超過50%的,也就是有六年是錯的,而這六年分別是1989、1999-2002、2008,剛好都有泡沫出現。因為股市的劇烈變化會導致投資人恐慌,而恐慌時就會做出錯誤的決定,當錯誤的決定搭配股市的大幅下跌,往往就會造成很大的損失。這就是為什麼投資人的錯誤決定造成了共同基金的平均報酬會低到無法打敗通膨。


如果從平均持有股票基金的時間來看,那麼更可以看得出來在股市下跌的時候,投資人持有基金的時間更短,投資人並沒有耐心撐過艱困的時刻。


債券基金的持有時間甚至比股票基金還要短,而且也同樣的面臨股市下跌的時候,持有時間也下滑的情況。


只有資產配置基金的持有時間比較長,但在股市下跌的時候也有持有時間縮短的問題。

基金的資金進出資料顯示,在股市下跌的時候,資金會流出基金或降低流入的速度,而當股市上漲的時候,資金會流入基金。簡單說,投資人喜歡在股市漲的時候買基金,跌的時候賣基金,越漲越買,越跌越賣。

而要超過共同基金投資人的績效其實很簡單,用定期定額的方式買進持有就可以了。下圖為模擬共同基金市場的投資人平均進出市場的情況,而20年來總共投資了$10,000,年化報酬只有1.87%,共賺得$4,478。

但如果使用定期定額(DCA)的方式,卻可以獲得2.70%的年化報酬率,投入$10,000可賺得$7,037。

PS:經過2009年的大漲,有兩個有趣的情況:1. 2009年共同基金的投資人平均報酬為32.2%,勝過S&P 500的26.45%。2. 過去20年的股票基金年化報酬從2008年的1.87%變成3.17%,而定期定額策略的報酬則為3.4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